t77836

标签: 移动通信

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话音未落,社交平台已炸开了锅。2025年8月7日的业绩说明

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话音未落,社交平台已炸开了锅。2025年8月7日的业绩说明

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话音未落,社交平台已炸开了锅。2025年8月7日的业绩说明会上,这位掌舵人将矛头指向携号转网政策,称其已沦为“恶性竞争手段”——理由是低价套餐泛滥、“代客投诉”横行,恶意投诉占移动总投诉量的53%。他或许未曾料到,这番本该聚焦行业困境的发言,反而点燃了用户积压多年的怒火。网友的回应直击要害:“自己服务烂,怪用户跑得快?”。有人晒出对比账单:移动128元套餐仅含20G流量,电信同价位却给50G;更有人控诉办理降套餐需跑三次营业厅,升套餐却一个电话搞定。这些吐槽揭开了行业真相:当运营商抱怨竞争失序时,普通用户正为高资费、低透明度买单。携号转网本应是自由选择,现实中却布满“合法障碍”。用户申请转网时,常突现“未到期增值业务”——比如自动开通的两年彩信包,需等待业务失效才能办理。黑猫投诉平台上,用户痛斥办理携号转网时被索要高额违约金,而合约条款“办理时根本未被告知”。对于157/188号段和靓号用户,移动曾以“专属号段协议”为由禁止转出,被批为变相垄断。这些门槛将政策赋予的选择权,锁进了运营商设计的笼子里。行业数据更显讽刺。2025年上半年通信行业增长率仅为1%,远低于GDP增速;中国移动通信服务收入虽达4670亿元,同比增幅仅0.7%。市场饱和已成现实:全国18亿移动用户数超过14亿人口总量,流量增长见顶,ARPU(用户平均收入)跌至49.5元。当增量消失,存量争夺必然加剧,杨杰口中的“恶性竞争”,本质是行业困局的缩影。用户觉醒恰在此时爆发。过去运营商靠信息差赚钱,如今价格透明度击碎幻象。电商平台涌现的29元150GB流量卡,虽非运营商直营,却通过官方公众号激活认证。年轻人算清一笔账:与其忍受高价套餐,不如弃号换卡——有用户直言:“移动收我420话费,我直接换29元卡,号码都不要了!”。这种“用脚投票”背后,是对资费公平的强烈诉求。更具历史意味的,是网友翻出移动的“竞争旧账”。当年“充话费送手机”策略挤压小灵通生存空间,如今低价套餐却被贴上恶性竞争标签。更让用户不满的,是移动一边指责行业乱象,一边仍依赖5G套餐用户ARPU超80元的收入支撑业绩——比4G用户高出六成。这套“既要市场红利,又拒绝对等竞争”的双标,彻底激化了矛盾。走出困局需双向破冰。运营商须直面服务缺陷:资费体系透明化,取消模糊合约;江苏移动简化携转流程的做法值得推广。监管则需刚性执法:对“靓号违约金”“代客转网”等行为顶格处罚,让工信部“九不准”规定成为带电红线。而用户也需理性选择:基于网络实测报告和套餐总成本(非首年折扣)决策,避免陷入“薅羊毛反被套”的循环。杨杰发言三天后,一则用户留言被顶上热搜:“泳池水脏了,该骂的是管理员还是换泳道的人?”当运营商抱怨水流湍急时,真正需要清理的,或许是池底沉积多年的污垢。通信服务不是奢侈品,而是现代生活的氧气——用户愿意为清新空气付费,但拒绝为浑浊的池塘买单。